为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根据社会发展、政策变化、职业需求、学生自身需求等方面,建立师范生发展需求变化应对机制。
一、师德方面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徳观念、道德情操、道徳行为和道徳意志,是教书育人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思想品质与行为准则,体现国家、社会及人们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2019年11月15日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当下,价值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对人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总体上讲,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是比较成功的,师范生的主流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观念的泛化,不良金钱观和享乐观还不断侵蚀着师范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否认的是也出现了不少师德方面的问题。比如师范生职业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职业情感较低等。因此,加强师范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这就要求师范生在接受师范专业教育过程中,要认真学习师德理论,确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养成良好的师德习惯,逐步培养自己的基本师德素养,从而使师范生顺利迈向教师岗位。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践,要紧扣时代的脉搏,与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相适应,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根据当前素质教育对于师德的要求,以及师德成长规律,针对目前师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应对机制,以期提高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学院提高教学技能训练、教学法课程师资队伍的师德素质
1.选取师德素质高的教师作为教学技能训练、教学法课程的教师
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培养教师的教师更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风范,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对于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也针对性地聘请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参与,让师范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教学中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和矛盾,增强对师德重要性的认识。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进行师德实践的重要机会,也是培养其师德能力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学院通过与实习学校的联系,聘请实习学校中师德突出的教师来指导师范生,促进他们师德的发展;聘请校外知名教师来学院讲座。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加强对师范生的师德培养。
2.加强学院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当前师德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师德建设重在自律,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要加强自律,提高自身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实现师德内在道德与外表形象统一。用自己高尚的师德去教育和影响学生,用高尚的德行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用自己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起好表率和导向作用。
(二)学生加强自身师德的实践
1.加强自律,互相监督
师范生们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和性格品行。号召师范生坚持学习,不断丰富自身学识,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熟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2.多积累教学案例
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要求师范生们时刻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警醒自己。在日常课堂学习中多积累教学案例并学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师范生们可以学着在班级或课堂小事上加以启发性思考,这就是感恩教育和自强教育等。
3.提高职业素质
师德师风所包含的内容,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这就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其中在业务素质,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除了三笔字训练、师范生从师技能比赛外,开展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提高师范生自身综合技能,增加毕业就业优势。
师德师风建设是必要的。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它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人格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养成,更需要学院教师和师范生的共同参与。
二、教学技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才的培养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强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培养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现代教育技术且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就业危机引发的各种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要想在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就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因此,师范生在踏上教师岗位过程中,为顺利获得教师工作职位,适应教师角色,完成从学生过渡到教师的角色转变,适应学校环境和新课改的要求,提升其教师职业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一)调整课程结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转变观念、调整专业课程与教学技能课程之间的比例,加强师范生教育课程建设,特别是加强《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中学化学实验研究与教学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学化学解题指导》等课程的建设,从而有效增强教学技能培养机制中的弱势知识,完善教学技能培养中的知识结构。其次摒弃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学科内容、教学法、技术和教学情境等知识分离培养的方式,建立并完善把教学法、技术和教学情境知识融入学科内容教学中的培养机制。不孤立地培养一项教学技能,而应综合地看待各种知识在教师教学技能培养中的作用。在课程授课中,以课程知识内容为主线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法,合理运用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构建适应结构不良领域学习的环境,进而培养师范生综合运用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和情境知识的能力,以有效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从而真正做到培养“教学技能”于日常课程学习中。
(二)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更好地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长期以来,教师教育一直是注重专业培养而轻师范技能培养。培养理念的偏向必然导致专业培养与教学技能培养的分离,以致教师教育一直按“专业学习+教学法+教育实习”的方式进行。这种培养方式必然导致专业学习与教学技能训练的分离。专业学习与教学技能训练的分离必然使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学法结合等高级学习难以发生,以致这些将走向讲台的师范生不知怎样将专业知识、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媒体等知识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师范生的文化素质要以文化教育取代以学科知识为主的知识教育,要打破学科过窄的框架,提倡学科整合。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理论学习教学技能和教育智慧培养三者的关系:理论是基础,技能是手段,教育智慧是最终目的。要处理好生成和预设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教学机智水平。
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主,以学习知识为辅:大学里培养学生的另一个重要素质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为以后的科研提供指引和帮助,现代知识更新的速度飞快,人的自学能力、终身学习对人的社会生存和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这个能力在大学期间是最重要的培养阶段。如何教会学生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如何使学生掌握随时可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的最快途径是每一个大学教师都要在教学中予以渗透的,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每个师范生负责。
(三)、注重教学技能整合训练
师范生职前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准备阶段,作为地方高师院校,我们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教育的专业化教师”。因此,围绕这一目标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师范生终生学习的理念,树立教师职业理想,使师范生获得教师专业发展中持久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态度。教师的专业性集中地体现在职后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上。为切实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在《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课上,既保证教学技能培训有充足时间,又使理论知识传授与教学技能培训有效结合。
(四)对症下药,多方面入手提高师范生现代信息教学技能
1.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贯穿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反思
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首先要改变的是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应以真正的行动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新型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所在为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反思中理解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真正内涵和深远意义创造有利的条件。
2.加强软硬件建设,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学校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我院多媒体硬件教学条件的同时,提倡现有设备的优化配置,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为师范生现代教育技能的培养提供有利的环境。
(五)构建多元化实践空间,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融合
实践机会的缺失是直接导致师范生教学技能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技能的培养应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从综合和发展的视角关注教师自身的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综合提升。师范生需要在真实课堂中应用技术并验证这些技术是怎样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获得真实的学习经验。因此,为有效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必须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和足够的实践机会。
1.提供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机会
各课程的课堂教学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师范生创建课堂教学实践的机会。特别是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为师范生创设作为学习者或指导者参与到整合了多种技术的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机会。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相关教学法的使用规则和技术应用方法,都将内化成为影响他们未来教学的隐性知识。
2.完善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机制
结合本校师范专业学生数安排训练时间,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基础》《中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等课程安排训练内容。保障微格训练时间,保障每次训练都有教师临场指导,从而保障训练效果和质量。其次开展微格教学与课例研究有机结合的微格课例研究,为教师提供一个面向真实教学问题并能在行动中学习、反思和提高的平台,拓展他们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3.完善实习保障机制,提供教学实践机会
从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时间两个方面为学生的实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实行一学期的教学实习,为学生提供综合应用教学法知识、信息技术技能来实施教学的机会。这些实践机会的获取与合理利用对其教学技能的提升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就业市场
教育行业变革,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应聘门槛的变化使师范生就业变得更艰难。在过去,中小学校的教师几乎都来自师范院校,大多数从师范毕业的学生也会选择教师这一岗位,非师范毕业的学生想要进入教师岗位比较难。如今不同,师范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国家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打破了师范与非师范专业的界限,素质教育的推广以及高考制度的改革,研究生和非师范类毕业生在教育系统受到欢迎,分割了师范就业市场份额,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批在岗低学历师资通过接受培训和深造巩固了其市场占有;师范生数量的迅猛增加和中小学校的合并、高中扩招的放缓引发了供需矛盾等,导致师范生的专业优势逐渐丧失。这样一来,使教师岗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想要成功进入教师领域,不但需要具备良好的个人能力,综合实力也不能缺少,即门槛被提高了。提高教师的应聘门槛,虽然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也是一件好事。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言,优质的教师团队势必将培养出更多综合能力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造福;对于师范生而言,有了危机意识,就会更加努力钻研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成为更加优秀;对于学院而言,必须及时做出反映并积极应对,主动适应师范就生业市场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
(一)正确处理参与市场竞争与转变就业观念的关系
师范生就业的全面市场化必须遵循就业市场的相关法则。因此,学院和师范生要树立市场意识,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首先,要确立市场观念,具备适应就业市场的主动性和承受力,更具备参与就业市场的实力和竞争力。无论学生个人还是学院都应以市场和竞争为前提来考虑就业问题。毕业生从事什么职业是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市场的供需状况来决定的,毕业生主动根据社会需要充实和完善自己是其唯一选择。其次,要确立基层观念。原因有三一是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既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二是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时期,增加劳动就业主要是在基层、在城镇农村;三是伴随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层次下移和位移数量加大的现象突现出来,就业趋势由“精英”走向“大众”。为此,学院指导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破除“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确立“眼睛向下心态向上”的择业新观念,面向基层建功立业。
(二)正确把握就业市场需求与提高毕业生质量的关系
深刻认识推动高校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学校的主观愿望,而是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因此,学院从传统的被动适应市场转向主动开发未来市场,以更加开放的眼光瞄准市场,积极扩大市场需求。但就业根本出路是加强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高质量的人才去吸引市场、占领市场、拓展市场。学院主动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知识结构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大力培育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人才供给质量增强拓展人才市场的可持续性。
(三)建立新型合作的就业市场工作模式
就业工作不仅是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责,也是学生、用人单位、高校等多方面主体的互动,因此学院建立校内通力协作、校外密切合作的新型就业工作模式,在这种新型模式中,学生和用人单位是主体,高校为中介和服务机构,教育和人事主管部门为组织者和协调者。
从校外合作来看,学院要注重提升学院的美誉度,加强同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与政府部门、教育、人事主管部门的沟通和支持,重视和发挥校友会的影响力和推荐作用。
学院以毕业生教育实习为契机,建立教育实习基地,与用人单位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举办双选活动等积极培育就业市场,由此与用人单位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优秀毕业生来孕育和巩固就业市场,用高校良好的声誉来开辟新的合作关系等。密切了高校与用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的横向联系。学院把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置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检验和评价之中,从而推动学院教育的发展,从而也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
从校内合作来看,学院改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由过去学生工作人员兼任就业指导的现状,将专任教师纳入到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中,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同时担任所指导学生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择业指导。
(四)贯通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以咨询和信息为中心内容的就业指导全过程
就业指导贯通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全过程,从职业生涯、人生规划等更高层面,去认识和把握就业行为,使就业指导工作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就业指导下沉至低年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并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和组织有益职业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毕业前重点进行政策、程序、技巧、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可以采用课堂授课、团体咨询、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现场模拟等形式,并对学生个性化辅导。
就业指导注重和强化服务功能,寓服务于指导、管理之中。服务功能的外在体现为咨询和信息服务,特别是信息服务。信息服务能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有效对接,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关键所在。首先,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全方位提供信息等服务。其次,加强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广泛动员全院各方面力量,收集需求适合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并及时提供给学生。要准确及时地对师范生就业状况的中长期变化做出恰当的分析和预测,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通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推进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促进学生培养的市场适应性,保障学院专业可持续发展。
四、心理健康
作为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己任,以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目标的高校,应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在重视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的同时,重视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显示出日益严重的趋势,它涉及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
常见的环境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如同学关系及师生关系、学习心理问题、恋爱心理问题、求职择业问题;以及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会产生自卑心理、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心理、大学生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
(一)学生自我调节
1.号召学生积极参加心理健康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选修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学习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树立科学的健康观。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方面的社团等实践活动,丰富生活体验,增加社会阅历,从而不断增进人际关系,提高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
3.引导学生探索合适的学习方法。大学学习进度快、疑难多,学习自立性和探索性大,所以,大学生要根据大学学习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保持适度的学习动机。
(二)建立谈心工作室,为学生解惑
谈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常用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加强师生交流、了解学生各项情况的重要平台,学院成立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谈心工作室。以学工办老师为主、班级综合导师为辅担任谈心教师,旨在解决大学生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心理、就业、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困惑,扫清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为学生发展谋划,帮学生排忧解难,促学生健康成长,做学生知心朋友。在谈心工作中,发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及时推荐其到学校心理健康进行专业咨询。
五、开展调研
学院通过信息员反馈、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院长信箱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情况,对于合理需求给予落实。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2020年9月1日